服务热线:400-023-4588
当前位置: K1体育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版面速览|9月2赢博体育8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时间:2023-09-28 12:26:1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赢博体育去年,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就在这里诞生。截至目前,毕节市已相继发行5张林业碳票,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单位。

  从一棵树到一片绿,从试验区到示范区,从绿色经济到低碳生活……30多年来,毕节实现从生态极其脆弱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30多年前的毕节,石漠化严重,生态极其脆弱。1988年,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自此,毕节开始了数十年持之以恒的生态接力。

  近年来,毕节不断在“绿色”“创新”“示范”等方面走前列,在发展林业碳汇上先行先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拿出创新招数。2022年,毕节市森林面积超24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森林蓄积量超6210万立方米。

  “过去,种树多,难交易,难变现。”毕节市林业局负责人感叹,这就相当于守着“绿色银行”无法“取款”,导致群众和林业经营主体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的积极性不高。

  “公司实施国储林项目,森林栽培、改培、抚育等都需要大量资金,8年建设周期里却几乎没有收益,压力很大。”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深有同感。

  久困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的毕节市看到了转机。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要求巩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森林固碳效益。

  探索林业碳票,可以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同时倒逼林木所有权人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了毕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毕节市启动林业碳票工作,组建综合协调、核算监测、碳票审核、金融支持、权证办理共5个工作专班。毕节市林业局立即率队到福建省三明市考察学习林业碳票改革发展经验。

  2022年2月15日,毕节市发出了贵州首张林业碳票;3月25日,这张林业碳票获500万元贷款授信。据测算,这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碳排减量13.573万吨。

  “当年种下的树木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真是意想不到。”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欣喜地说。

  39岁的文均福,见证着海雀的生态和发展之变。如今,海雀村森林面积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7%以上,茫茫林海成就了“绿色之路”。

  “林业碳票让海雀村的万亩林海就成了‘绿色银行’,‘青山’变‘金山’。”文均福说。

  目前,海雀村获得的国储林项目补偿资金就有600多万元,入股分红的村民少则领到一两万元、多则16万元。当村民们领着一沓沓厚实的钞票时,现场一片欢呼雀跃。

  逐绿而行,点碳成金。毕节市在推进林业碳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成绩,让丰富的森林资源产出更优更多的生态产品,努力让生态产品实现价值,“变现”造福于民。

  去年4月,海雀村获得全省首张集体林碳票,贵州第2张林业碳票;5月,七星关区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毕节市第3张林业碳票;6月,织金县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贵州省首张茶园林业碳票、毕节市第4张林业碳票;2023年3月,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获得毕节市第5张林业碳票。

  截至目前,毕节市已累计颁发5张林业碳票,涉及森林面积7.16万亩、碳减排量28.3万吨,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600万元、碳票交易14.41万元、碳票保额500万元。

  为进一步推动林业碳票工作,毕节市还印发了贵州省第一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第一个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第一个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等,建立起全省第一个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改革步伐。

  漫步七星关区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峰峦叠翠、绿意盎然,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露营小住、拍照采风、亲近自然,舒适惬意。

  近年来赢博体育,拱拢坪国有林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林场由卖木材转变为卖气候、卖风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

  “七星关区共有林业用地333.86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7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9亿元,林长制全面落实,天麻、七彩山鸡等林下特产助推群众走出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七星关区林业局局长马兴江说。

  穿行纳雍县境内的化作林场,目之所及皆是苍翠林海,像一匹绿色锦缎将山峦装点,山风拂岗、绿意无限。林下,地为床、松针为被,红托竹荪及药材黄精、重楼茁壮生长、生机盎然。

  2021年,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点,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邦兴尚农业生物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分别领衔食用菌和中药材示范种植推广,“林菌+林药”轮作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不断促进群众增收。

  该林场林下产业已成规模,种植面积达3600亩,食用菌种植预计产值达3840万元,中药材种植预计产值达3480万元。

  毕节市积极践行“双碳”战略,通过以“林业碳票交易”为突破口,推动开展“碳汇+保险”业务,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创新推动绿色生态产品实现价值,绿水青山正成为毕节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位于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是贵阳生态文明展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公园占地总面积为7021.6亩,水域面积为2115亩。湖面常年保持均衡水位,一年四季碧水涟漪,该水域作为贵安新区的城市“绿肺”,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秋的早晨,天朗气清,黔西城区不少市民沐浴着清新空气走进杜鹃湖湿地公园。

  “每次从奥体中心跑到黔城一号小区,差不多2公里,一个来回就足够了。”50多岁的市民高先生说,公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很适合晨跑锻炼。

  杜鹃湖水潺潺流动,两岸绿植、建筑相映成景,宛若画卷,优美的环境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污水横流、水体恶臭、设施凌乱,是黔西城市中心的一块“伤疤”。

  近年来,黔西市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措施,致力治理“城市病”,城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依托黔西奥体中心建设项目,杜鹃湖湿地公园整治提上日程。据介绍,2018年6月,黔西奥体中心建设工程杜鹃湖河道整治项目开始进场施工,项目占地28.7公顷,其中河道整治长度3.5公里,面积8.1公顷。

  项目规划建设了水体净化、景观绿化、河湖治理、系统排污、景观亮化、排洪排涝,亲水步道、景观桥梁等设施。经过修复河道等系列施工,杜鹃湖水体得到系统治理,特别是排污工程对污水进行了系统收集统一处理,有效斩断了污染源。

  如今,一个集景观、水利、生态优化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成了黔西县城内的一道靓丽风景。项目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打开窗户就是公园,运动健身也方便,住在公园旁,心情也舒畅。”对如今的杜鹃湖湿地公园,居住在公园旁明德新城小区的市民胡美菊一阵赞许。

  黔西市以“城市双修”为抓手,以建设“城市绿肺”为目标赢博体育,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作用,新建成杜鹃湖湿地公园、凤凰山公园、金石明珠小镇公园、阳光大道休闲公园赢博体育,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改善黔西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双修”工作深入推进,黔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公共设施日益完善,一座水清、山绿、景美、人和谐的新黔西逐渐揭开面纱,成了黔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第一次做村庄规划师,就拿了省级评选的一等奖。”对于“90后”建筑规划师付家佳来说,首次完成了从建筑设计师到村庄规划师的跨越,这次初体验让她收获了不少惊喜。

  来自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付家佳,2021年5月成为黔西南州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的村庄规划师。两年村庄规划实施以来,发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的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秋意盎然,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向村内延伸,慢行在村内小石板路,不时能看到村民在家门口晒秋粮的场景。如今,村里建成了长征文化展示中心、红村食堂、红色书屋、红色商店等场所,今年来这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发哈村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悄然火了起来。

  “发哈村是贵州省首批‘最美红军村落’,正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村寨。”付家佳兴奋地介绍起来,发哈村地处滇黔交界通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时从此出黔入滇,留下了临时电台指挥部旧址、纪念碑等红色遗址。

  对于发哈村的点滴,付家佳如数家珍,她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初夏:头顶烈日,开车5个多小时赢博体育,付家佳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调研。

  “2021年,我在走访时发现,发哈村缺乏主导农业产业,村容村貌较差,村庄建筑风貌不统一,不少村民组生活污水直排,村民缺少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村里的4处红色遗迹资源较为分散,缺乏规划统筹,发展带动性较差。”付家佳还发现,在临近村口的公路边有粮站、检测站等闲置资产约10栋,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

  在付家佳看来,村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必须要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盘活闲置村集体土地和闲置宅基地资源。

  说干就干!付家佳几乎全身心“泡”在了村里,性格开朗的她和村民同吃同住,很快和当地干部群众熟络起来。

  她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座谈,以村庄规划师的身份积极和当地自然资源、林业、交通、教育等相关部门协调,忙得不亦乐乎。2021年9月,付家佳为发哈村编制的村庄规划顺利通过批复,并在2022年9月完成了规划初期建设。

  “别看这姑娘年轻,干起活来能吃苦又细致认真!”发哈村党支部书记郎浩宇告诉记者,在村庄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中,付家佳从来没有缺席。针对重点区域施工时,细到一扇门的材质、一砖一瓦的设计、使用什么颜色搭配,她总会反复思考后和当地干部商定,守着现场施工。

  “这是第一次做村庄规划,要做就要尽全力。”付家佳笑着说,自己是学建筑设计的,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发哈村整体建筑风貌和风格做好把关人。

  今天的发哈村,已全面完成农村污水收集等面源污染治理,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利用闲置村集体土地建起红色文化展示中心、红色餐厅等,进一步完善了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整治,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走出了绿色节约集约的发展新路。

  付家佳表示,和以往参与的宏观建筑规划不同,村庄规划更具体、更全面。看到发哈村一点一点的改变,作为村庄蓝图的绘制者,内心的成就感早已不言而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家佳的村庄规划师初体验收获满满:她获得2022年度首届全省“最美乡村规划师”,由她主导编制的《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庄规划》获得了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一等奖。

  9月25日,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举行,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结果。

  经过公众投票、专家评审、全网公示等环节,从全国各地推选出的100株古树,分别入选最美古银杏树、最美古松树、最美古侧柏、最美古柏木、最美古杉木、最美古樟树、最美古楠树、最美古槐树、最美古榕树、最美古榆树(每一个名称下对应数量为10)。另有100个古树群获得最美古树群称号。

  贵州三株古树和一个古树群获奖,其中,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鱼酉村的一株3000年树龄银杏树,入选10株最美古银杏树;贵阳市修文县的阳明洞街道阳明村的一株515年树龄柏木,入选10株最美古柏木;贵阳市开阳县冯三镇堕秧村的一株600年树龄楠树,入选10株最美古楠树。

  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岩英村平均树龄150年的101株楠木古树群,入选100个最美古树群。

  此次“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新华网主办,旨在展示宣传我国古树名木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绝美的奇特景观以及各地古树名木保护典型做法,提升社会公众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前,滇川黔三省生态环境厅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检查,携手共护绿水青山,强化三省交界重点流域协同监管,切实保障三省交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被誉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连接滇川黔三省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

  为进一步强化三省交界重点流域协同监管,此次联合交叉执法检查,三省省、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分3个检查组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重点针对排污口、重点排污企业、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问题开展执法检查。

  座谈会上,云南昭通市、四川泸州市、毕节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分别就近年来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贵州省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深化与各省间执法协作联动,全面落实此次会议达成的共识,继续聚焦污染防治攻坚,健全执法体制机制,落实好“双随机”“网格化”等工作方法,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月25日,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贵州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培训。培训就“讲解礼仪接待”“讲解语言的艺术”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与优秀科普讲解员进行经验交流与互动,强化自然资源科普讲解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优秀的科普讲解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亲和的仪态仪表……”现场,多名荣获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佳绩的讲解员作了科普讲解大赛经验分享交流赢博体育,内容专业、突出重点、注重互动。

  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是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积极围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培育、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等清洁能源的勘查与利用、深海深地探测、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工作的认知度,营造崇尚科学和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

  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合作处、相关直属事业单位及贵州省7家部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19家省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及社会团队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科普讲解培训。

  近年来,贵阳市以全面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通过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多层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目前,贵阳市玉米、水稻进入收获季,为加快推进玉米、水稻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助推“无废城市”建设,贵阳市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发布了“3+4”种玉米、水稻技术模式(试行),供养殖场和农户参考。除直接喂养牲畜和还田以外的5种模式,如果由企业来操作,扣除成本后,还可以赚取一定的利润。

  其中3种模式对应玉米秸秆,4种模式对应水稻秸秆。这7种模式中,其中6种都是饲料化利用,即通过一定的程序处理后做成饲料。针对水稻秸秆的最后一种是肥料化利用,即把水稻秸秆粉碎抛撒在地表上,然后用耕地机或犁具翻埋于土壤耕层下做成肥料。

  据了解,贵阳市从2018年开始对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秸秆资源台账系统,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在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方面,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4%,2019年为85.09%,2020年为85.82%,2021年为87.3%,2022年为89.42%。


标签:林业新闻

【产品推荐】